繁体
到了这里,姜榆罔再次想起来明史中会川卫训导詹英对王骥的弹劾中所言:“师行无纪,十五万人一日起行,互相蹂践。每军负米六斗,跋陟山谷,自缢者多”。
细细回味那段历史,姜榆罔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正统十四年八月的土木堡之变固然是这一年发生的
等大事,但在土木堡之变之前的正统十四年上半年历史,语焉不详到了接近荒唐的地步。
从表面上看,这一切好像很合理,因为王骥
征麓川,所以不能及时回来平
,但是一旦在这里面加上土木堡之变的时间,一切就变得奇怪起来——土木堡之变发生时间: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
用他作为现代人所熟悉的游戏来举例,简直就像是有什么剧情忘记更新到版本中了,以至于最新剧情的对话框里
现了大片的空白。
而在史书记载中,在北方前线上的张锐却没有掌
任何军队,以亲卫的
份
征,这只能说明一个结果,他的
队没有跟随着他,参将成为了一个彻底的虚衔。
在明史中,这一段话是詹英用来攻击王骥治军无方的,被后来的一些人认为是夸大之词,因为并不能找到其他确凿的记录与这
描述的状况相印证,并非是在描述实际情况。
但是史书记载中的王骥平叛时间却是在正统十四年的十一月,从四月到十一月,这一段时间里,王骥在哪里?当国家需要他这个兵
尚书,大明当时的第一将领的时候,他在哪里?北征瓦剌没有他,半年的时间里,王骥就像从历史上消失了一样,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麓川之战确切的结束时间。
要知
,王骥可是率领十三万大军
征的,其中无一不是各地卫所
锐,
资装备由全国供应,甚至有说法:是因为太多装备都用于供应
征麓川的南军,才会导致留在京城的几十万军队缺乏足够的装备就仓促
军,最终不敌瓦剌。
但是姜榆罔综合以上的推测,判断这里很可能描述的就是明军在麓川撤军时的情景,这么一来就说得通为何行军如此慌忙了,因为这是一场大撤退。
如果麓川之战在土木堡之变前就结束了,那么王骥作为当时的明朝第一将军,为什么不去北方前线抵抗瓦剌人?又为什么会到了十一月的时候才奉命去平
?
麓川之战,明朝投
了无数的人力
力,持续了整整十年,这是一场足以影响整个明朝西南甚至整个中南半岛的战争,在这里生活着无数人,有着无数的资源和通向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无数港
,而这场战斗居然不明不白地结束了,后世几百年的研究里,竟然得不
来一个确切的终战之日。
历史上的明军孟养城白千帆比姜榆罔想得
守孟养城的时间还要久,很可能
守到了接近十一月才失败城破,而金沙江西的其他明军的下场比他想得还要惨,十几万大军在突然的包围下近乎无序地撤离,原本的大明
锐
队伤亡惨重到失去了剿匪的能力。
事实上,就算不纠结于麓川之战的结局这个最大的谜团,将后来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与麓川之战联系在一起,也有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其中就有土木堡之变中将领的选任和
队的选择。
如果这样一支
锐的军队,是在掌控战局主动的情况下,因为劳民伤财而主动选择撤军,难
不应该直接对
军发动
攻,剿灭匪徒吗?为什么还要屯兵发展?
那么军队去哪里了?这一个问题,在姜榆罔看来,可能要和另一个问题结合在一起,正统十四年四月,贵州苗
爆发,而直到同年十一月,王骥才受任总兵,负责平
事务。
而更让人不解的事情还在王骥奉命平
之后发生的事情,王骥并没有立刻
兵,而是选择在辰州和沅州屯兵,直到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王骥才
兵平
,剿灭匪徒。
但是无论是明朝乃至整个世界上最
的将领王骥,还是
征麓川的十三万
队,都没有任何记录表明他们前往明军对抗瓦剌的北方前线。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
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宣府参将张锐在
征麓川时无疑是有兵权的,但是随明英宗抵抗瓦剌时,堂堂参将却只作为一个亲卫
征。在英宗时期,参将可不是什么小官职,在明朝,参将的地位等同于都指挥使,是掌
一地都司,类似于后世掌
一省军队的军事大员。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曾经参与麓川之战的宣府参将张锐作为明英宗亲卫而阵亡,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麓川之战应该是结束了的,而且时间也完全足够参与麓川之战的
队回到原本的驻地,或者是来到北方前线参战。
线的崩溃而早早结束的话,王骥应该是能及时赶到贵州平
的。
麓川之战的终结,本
就是历史上的最大bug之一,而后世却把这
堪称敷衍的描述当
理所当然。